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正在加速,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得到強化。
在16日召開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十堰年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表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從實踐到認識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探索和積累了很多做法和寶貴經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和發展。
李干杰說,當前應堅持不斷強化日檢九項水質檢測儀基礎能力建設,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為了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又依靠人民,打污染防治攻堅的人民戰爭。堅持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小環保”真正轉變為“大環保”。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堅持做到穩中求進、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兩手發力、點面結合、求真務實。
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領域是公眾參與和社會治理機制發育相對成熟的領域,環境問題表象在技術,深層原因在制度。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日檢九項水質檢測箱既是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某種意義上引領著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的走向。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正在開展國家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研究。有專家表示,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探索,是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促進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落地的探路者和橋頭堡。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型期,處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期、關鍵期和轉型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生態環境政策特別是與經濟、貿易緊密聯系的政策的制定和創新完善,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預知性。生態文明政策體系在目標的設定及創新和完善的具體推進時,既要保持戰略定力,穩中求進,也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有專家表示,當前應突出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這一環境保護的核心任務,著力促進不同治理模式之間的協同互補和協調不同治理模式之間的矛盾沖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大治理機制均衡發展的日常九項水質檢測儀治理體系。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能力,配套環境權益保障、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等保障制度體系,全面提高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有效性。
16日,生態環境部對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了授牌命名。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通過三批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點面結合、多層次推進、東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設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統計數據顯示,示范建設地區東、中、西部占比分別為43%、28%、29%,東中西部建設格局體系得到進一步優化;三批示范市縣中有17個地市158個縣區,“兩山”基地中有9個地市、35個縣區、2個鄉鎮、2個村以及林場等其他主體4個,多層次示范體系進一步得到豐富。
此外,從類型來看,已命名地區涵蓋了山區、平原、林區、牧區、沿海、海島、少數民族地區等不同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發展定位的地區,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更加形式多樣、更為鮮活生動、更有針對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李干杰表示,下一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要持續探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地方實踐,“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要創新探索“兩山”轉化的制度實踐和行動實踐,當好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標兵、尖兵和排頭兵。
中國生態文明論壇由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據該會秘書長劉青松介紹,2011年,首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年會舉辦,至今已是第九屆,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重要平臺。